隨著建筑業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型材料、新型工藝不斷涌現,他們在給人們帶來眾多驚喜的同時卻沒有很好的解決建筑業長久存在的一個問題——裂縫。由于裂縫原因及其對結構影響的復雜性不同,如何有效但又系統地給出裂縫處理的具體建議一直是建筑業所面臨的難題。
首先了解一些一下大多裂縫形成的成因,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有:
自然災害。包括地震、風災、水災、火災等在內的自然災害,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建筑結構產生損壞,從而使工程結構產生大量裂縫;房屋使用功能改變,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在新建企業的同時還強調對已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往往要求增加房屋高度、增加荷載、增加跨度、增加層數,即實現對房屋的改造。
環境侵蝕和損傷積累。建筑物的缺陷還來自惡劣的使用環境,如高溫、重載、腐蝕(氯離子侵蝕)、粉塵、疲勞,違章在結構上下任意開孔、挖洞、亂割、亂吊重物,超載,濕溫度變化,環境水沖刷、凍融、風化、碳化以及由于缺乏建筑物正確的管理、檢查、鑒定、維修、保護和加固的常識所造成的對建筑物管理和使用不當,致使不少建筑物安全度出現不應有的早衰。
老房屋達到設計基準期。20世紀50~60年代維修的大批工業廠房、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已有數十億平方米進入中老年期,其維護加固,已提到議事日程上。其中,各類工業項目50多萬個,各類公共建筑項目近百萬個,相當比例房屋的房屋已進入中老年期,不少房屋已是危破房,其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所以不少地方的城市建設已進入從新區開發轉為新區開發和舊區自理相結合的軌道。
對已修建好的各類建筑物、構筑物進行維修、保護,保持其正常的使用功能,延長其使用壽命,對我國而言,不但可以節約投資,而且能夠減少土地的征用,對緩解日益緊張的城市用地矛盾有著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建筑結構加固越來越成為建筑行業中一個重要分支,因而對建筑結構加固方法、材料與施工工藝的研究,已成為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重要話題,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必須對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不論是對新建筑物工程事故的處理,還是對己用建筑物與是否危房的判斷,不論是為抗御災害所需進行的加固,還是為災后所需進行的修復,不論是為適應新的使用要求而對建筑物實施的改造,還是對建筑進入中老年期進行正常判斷處理,都需要對建筑物進行檢測和鑒定,以期對結構可靠性作出科學的評估,都需要對建筑物實施準確的管理、維護和改造、加固,以保證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房屋裂縫檢測與處理技術規程》中僅提及了要對損壞的結構部位進行外觀、數量、形態、寬度、長度等等的記錄,但是在實際過程中,為了判斷裂縫形成的時間,需要對完好的墻面也進行拍照取證。所以,在我們進入房間后,應當就是將房間的四面、地板、天花板進行拍照記錄取證,然后在對局部的有裂縫的部位進行細節的記錄拍照,并對一些有代表性的、易于觀測的裂縫做上裂縫監測點,以便于后期再對它們的變化進行有效的監測。不僅僅要在室內布置裂縫監測點,在室外地坪、圍墻上,對于有代表性的裂縫,我們也應當布置裂縫檢測點,并實時監控。
房屋檢測站:15021134260
廠房檢測站:18601763426
網址:www.sunhome1996.com